控防病提示:守护孩子肠道健康!儿童感染性腹泻科学防护指南
春夏交接,儿童感染性腹泻进入高发期。怀远县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家长,儿童感染性腹泻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强、起病急等特点,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为守护孩子健康,以下科学防护指南请收好!

一、了解病原体,精准防控

1. 病毒感染(占比约70%)
轮状病毒:夏秋季高发,6月龄至2岁婴幼儿最易感染,表现为“蛋花汤样”腹泻伴发热、呕吐,严重可致脱水。
诺如病毒:冬春季活跃,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传播,可引起“喷射性呕吐+水样便”,易在托幼机构暴发。
2. 细菌感染(占比约20%)
大肠杆菌、沙门菌:多因食用未煮熟的肉类、生冷食物感染,粪便可呈黏液脓血样。
弯曲菌:通过接触宠物或污染水源传播,可引发腹痛、发热。
3. 寄生虫感染(占比约10%)
贾第鞭毛虫:通过饮用生水感染,表现为慢性腹泻、腹胀。

二、科学预防,筑牢健康防线

1. 把好“病从口入”关
食材彻底清洗,肉类、海鲜需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沙拉、未削皮水果),提倡使用公筷分餐;饮用煮沸后的凉开水,不喝生水或未消毒的乳制品;奶瓶、餐具使用后及时清洗,每周煮沸消毒1-2次。
2. 强化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宠物后,避免儿童啃咬手指、触摸口鼻;定期开窗通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玩具、桌椅等儿童常接触物品。
3. 疫苗接种,主动防御
轮状病毒疫苗:2月龄至3岁婴幼儿,优先在8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可降低重症腹泻风险达80%以上,建议每年接种一剂。
手足口病、流感疫苗等可间接减少肠道病毒感染风险。
4. 减少暴露风险
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场所(如集市、未规范消毒的游乐场)。
托幼机构需加强晨检,发现腹泻患儿及时隔离并报告。

三、家庭护理与就医指南

1. 识别脱水信号
轻度脱水:口渴、尿量减少、口唇干燥。
中度脱水:眼窝凹陷、哭时泪少、精神萎靡。
重度脱水:皮肤弹性差、无尿、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
2. 居家护理要点
补充水分: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溶解后分次饮用;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如果汁、运动饮料),以防加重腹泻。
饮食调整: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儿可暂时更换为无乳糖奶粉。较大儿童给予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高纤维食物。
合理用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吸附病原体)、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
3. 及时就医指征
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每日排便>10次;粪便带血、高热(>38.5℃)、剧烈腹痛;出现脱水症状或精神状态差。

怀远疾控温馨提示,出现腹泻症状时,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若发现聚集性腹泻病例,应立即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获取信息找官方,科学防控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