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扎实做好非遗项目挖掘和申报工作,目前,认证公布非遗代表性项目7项,认定县级非遗传承人55名。依托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流动博物馆”“文艺轻骑兵”等主题文化、社会教育、阅读推广500余场,线上线下服务超100万人次,有效搭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在政策、资金、资源等要素方面向基层倾斜,近年来,共计拨付免费开放资金105万元,圆满完成“送戏进万村”673场,举办“四季村晚”47场,线上线下观众60余万人次,启用“观众点单政府买单”的方式编排节目,实现在家门口“看大展、赏好戏、享非遗”,进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拓展文旅消费场景。积极推进“文旅+N”发展模式,推动旅游同休闲农业、特色美食、中医康养、非遗展示等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大型文旅活动形式与内容,提升品牌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024年拉动消费3200余万元。文商旅、文体旅、农文旅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上新”,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