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两强一增”,扛稳农业生产“粮袋子”。推进农业“标准地”建设,发挥农业经济集群效应建成标准化糯稻原粮基地10.5万亩、优质小麦面积12.5万亩;开展清单化落实、项目化推进,淘汰老旧机械170余台套,换购大型农机120多台套;落实职业教育补助等7项政策,推进“三公里就业圈”,发布岗位17个,推荐就业930多个,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0个,推进首饰品加工、高标准农田改造、“农业倍增”到村产业等8个。
优化营商环境,增强镇域经济“引擎力”。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推行常态化服务实体经济措施,实施“一企一策”,为企业开展统计、科技、消防安全等相关政策解读培训80场(次),代办投资项目备案、证件审批、申请补助等110余项(次),为企业解决融投资1.53亿元,新增市场经营主体93家,推进4个“双招双引”总投资3.15亿元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落地投产达效,14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按序时推进落实。
发挥“品牌效应”,绘就宜居宜业“好风景”。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和合共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罗新庄等4村建设高标准种子生产、绿色农产品收储、供应基地4个,在淮矿生态农业周边4村高标准建设绿色蔬果示范基地6个,打造莲花村芡河生态文旅观光示范、莲花花鼓灯演艺、淮矿生态休闲农业、祠堂村侨胞文化、葛圩村淮河文化遗址等10余个地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