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觉得你肯定不是那一小部分,首先你对自己的心身状态有充分的了解吗?有人可能说我很清楚我的心理状况是什么样子,我很清楚当我面临压力的时候我会出现什么躯体及心理的反应。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可能都不全面,在压力情境下,对自己的了解可以先从自己的心理韧性开始,何为个人的心理韧性?它与一个人心理承受力与抗压性,以及压力过后恢复到正常心态的能力有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心理免疫力”,它既取决于先天因素,也受后天环境影响;个体的心理免疫力主要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个性特质。这主要源自遗传,一般来说,脾气好、易相处、伙伴多、有幽默感、能共情、情绪自控力强的人,心理免疫力更强。二是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能否和谐相处、互相支撑,家庭内部是不是有规则感和良好的习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里面要“有规矩”。以孩子为例,在一个比较有规矩的家庭里,当孩子明确地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时,内心会有方向感和稳定感,面对突发变故时不容易慌。这样的家庭成员才更有可能遵守各项防疫规定、认真做好个人防护,有助于在内心构建起一种托底感。三是认知模式。是指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外界事物。比如有的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是自责,就是责备他人,这就是一种有偏差的认知模式。而有的人则能够较为理性地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在当下因为疫情而建立起来的微信群里,很多人自由发言,很容易可以看出某些人的认知模式:积极出谋划策的,互帮互助的,牢骚满天的,怨天尤人的……四是人际交往及社会支持网络。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夯实,当遇到困境与压力时,往往心里就越有底。社会支持网络不仅包括个人的朋友圈,也包括一个人所身处的社会网络。譬如我们这些被封控在医院的,医院领导给我们想尽办法采购食材及水果,保证丰富的饮食,工作间隙,与三两同事一起打球,打牌,散步,发个朋友圈,引来亲友同学们的问候及点赞等等。这都构建了我们的支持网络。五是自主的积极的采取各种调试方式行动以保持有活力的状态,如不因恐慌会吃不上饭而过饱过饥,依然维持相对健康的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如keep、刘畊宏直播间、瑜伽网络课等,也可以参加团体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我的做法之一是当隔离在医院,孩子自己在家,在医院的我就请她每早叫醒我一起跟练瑜伽课,孩子不仅有了规则的运动,独居生活也保持了一定的生物节律性,并且她自身也收获了成就感。六是人生观与世界观。一个能够自我控制、对未来抱有理性期待、有精神信仰、对所经历的创伤能赋予积极意义的人,往往心理免疫力比较强。
遗传很难改变,而认知模式、人际交往、人生观世界观等则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得到提升的。这就如同锻炼身体一样,一个人的心理韧性也需要持之以恒地磨炼。当疫情这样的压力降临时,我们要思考之前我们面对压力曾经有过哪些有效的应对,目前还可以发展哪些应对措施,手边又有哪些有利资源。很多女同事在一起讨论,以为自己的老公不会下厨房,孩子只会点外卖,但是当她们在医院回不去时,居家的他们也能够解锁不少厨房新技能,这或许是疫情带来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