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科技局2016年度人才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2016年,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多措并举,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一、2016年的人才工作情况
(一)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帮助企业柔性引进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12名,其中中科大夏长荣教授被聘为鑫源石英公司首席专家。组织企业申报省人才项目共2项,分别为配天公司的机器人智造团队和中霖公司有机肥研发团队(莱姆佳),获得专项资金2000万元,协助组织部申报3221人才团队4家。
(二)强化企业研发及双创平台建设。拟定双创行动方案,助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组织淮商电子和恩远电子2家企业申报省级双创中心,均成功获得批准;组织3家企业申报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年度考核中我县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优秀,5家考核合格;组织11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批5家。申报高新技术产品7个,获批7个。
(三)加强成果引进和产学研工作。遴选发布高校先进技术成果100余项,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20项,新建校企联盟3个,先后组织企业参加“怀远科技创新团队对接活动”、“本土企业高校行”等产学研活动3次,共签约产学研项目12项。
(四)积极开展企业走访服务活动。深入企业调研,摸清企业的实际需求,帮组企业找技术找人才,走访科技型企业60多家,免费发放怀远县科技政策汇编100多份。
(五)实施建设智慧科技工程。在省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开发专利资助平台,加快建设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和高校院所科研资源信息库,为企业构建高效便捷的科技咨询查询服务体系。
(六)进一步做好4个科技服务团队建设工作。2015年我县围绕县主导产业与合工大、安理工、蚌埠学院、省农科院组建4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以来,2016年服务能力取得大幅度提升,工作采取点对点、点对面的方式,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邀请专家,为我县提供决策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大助力,2016年,我县23家科技型企业分别与16位专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开展紧密合作项目11个。
(七)注重企业的培育工作。根据人才项目的申报资质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对一些体量大效益好而没有资质的企业,主动帮组他们申报高企、省市人才专项、省研究生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帮他们联系高校专家解决他们的难题。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创新主体不突出,项目申报难度大。企业的创新基础薄弱,创新意识不强,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科研投入不足,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较强,导致产品档次低,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竞争力弱。对各类科技项目,尽管我们在项目源培育、申报材料把关和项目申报跟踪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但由于创新点不高、竞争力不强,致使项目争取方面难度较大。
(二)企业创新意识薄弱。怀远小微企业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创新意识弱,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大、风险高,还有很多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致使一些自主创新的成果被别人复制或盗取,法律追究成本太高,这些都使得小微企业整体创新意识淡薄,加上经济行情不好,效益不高,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也有着种种顾虑。
(三)科技创新需相关部门协同推进。近年来,省级项目管理越来越严格,对申报考察材料要求也越来越高,间接增加了科技工作的难度,加上人手较少,精力有限,需要各级科技人员的帮助,共同将人才工作做好。
三、2017年的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健全措施,以摸清企业真实需求,帮助解决难题为基础,以政产学研活动联系高校资源,帮助企业解决需求为关键,以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水平为支撑,以培育企业服务企业为核心,力求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上取得新突破,在创新团队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道路。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增加对企业培训次数,多渠道、多样式、多角度进行宣传,提高企业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将企业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管理理念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实地培训相结合,使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
2.强化企业培育。在企业调研中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解决他们的难题,对于潜力大效益好的企业,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主动帮助他们申报高企或市级以上研发机构。
3.推进载体建设。我县企业资质相对较弱,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后劲不足,下一步将结合县特色产业,加大引导人才载体建设力度,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4.多形式开展活动。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针对企业需求,把专家“请进来”,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或让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负责人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企业高校行”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产学研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5.增强引才成效。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找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6.完成其他工作。配合组织部门做好“3221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组织协调好“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深入企业调研、产学研活动等,并配合他们申报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前瞻性研究等项目。协助人社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培训工作。
一、2016年的人才工作情况
(一)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帮助企业柔性引进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12名,其中中科大夏长荣教授被聘为鑫源石英公司首席专家。组织企业申报省人才项目共2项,分别为配天公司的机器人智造团队和中霖公司有机肥研发团队(莱姆佳),获得专项资金2000万元,协助组织部申报3221人才团队4家。
(二)强化企业研发及双创平台建设。拟定双创行动方案,助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组织淮商电子和恩远电子2家企业申报省级双创中心,均成功获得批准;组织3家企业申报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年度考核中我县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优秀,5家考核合格;组织11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获批5家。申报高新技术产品7个,获批7个。
(三)加强成果引进和产学研工作。遴选发布高校先进技术成果100余项,实施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20项,新建校企联盟3个,先后组织企业参加“怀远科技创新团队对接活动”、“本土企业高校行”等产学研活动3次,共签约产学研项目12项。
(四)积极开展企业走访服务活动。深入企业调研,摸清企业的实际需求,帮组企业找技术找人才,走访科技型企业60多家,免费发放怀远县科技政策汇编100多份。
(五)实施建设智慧科技工程。在省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开发专利资助平台,加快建设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库和高校院所科研资源信息库,为企业构建高效便捷的科技咨询查询服务体系。
(六)进一步做好4个科技服务团队建设工作。2015年我县围绕县主导产业与合工大、安理工、蚌埠学院、省农科院组建4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以来,2016年服务能力取得大幅度提升,工作采取点对点、点对面的方式,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邀请专家,为我县提供决策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促进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大助力,2016年,我县23家科技型企业分别与16位专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开展紧密合作项目11个。
(七)注重企业的培育工作。根据人才项目的申报资质要求,深入企业调研,对一些体量大效益好而没有资质的企业,主动帮组他们申报高企、省市人才专项、省研究生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帮他们联系高校专家解决他们的难题。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创新主体不突出,项目申报难度大。企业的创新基础薄弱,创新意识不强,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科研投入不足,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较强,导致产品档次低,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竞争力弱。对各类科技项目,尽管我们在项目源培育、申报材料把关和项目申报跟踪服务等方面狠下功夫,但由于创新点不高、竞争力不强,致使项目争取方面难度较大。
(二)企业创新意识薄弱。怀远小微企业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创新意识弱,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大、风险高,还有很多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致使一些自主创新的成果被别人复制或盗取,法律追究成本太高,这些都使得小微企业整体创新意识淡薄,加上经济行情不好,效益不高,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也有着种种顾虑。
(三)科技创新需相关部门协同推进。近年来,省级项目管理越来越严格,对申报考察材料要求也越来越高,间接增加了科技工作的难度,加上人手较少,精力有限,需要各级科技人员的帮助,共同将人才工作做好。
三、2017年的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健全措施,以摸清企业真实需求,帮助解决难题为基础,以政产学研活动联系高校资源,帮助企业解决需求为关键,以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水平为支撑,以培育企业服务企业为核心,力求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上取得新突破,在创新团队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道路。
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增加对企业培训次数,多渠道、多样式、多角度进行宣传,提高企业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将企业培训与内部培训相结合、管理理念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相结合、专题培训和实地培训相结合,使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
2.强化企业培育。在企业调研中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解决他们的难题,对于潜力大效益好的企业,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主动帮助他们申报高企或市级以上研发机构。
3.推进载体建设。我县企业资质相对较弱,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后劲不足,下一步将结合县特色产业,加大引导人才载体建设力度,以各类平台建设为抓手,引导和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
4.多形式开展活动。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针对企业需求,把专家“请进来”,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对接活动;或让企业“走出去”,组织企业负责人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企业高校行”活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产学研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5.增强引才成效。根据产业发展和人才实际需求,加大引才力度,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找准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各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6.完成其他工作。配合组织部门做好“3221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组织协调好“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深入企业调研、产学研活动等,并配合他们申报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产学研前瞻性研究等项目。协助人社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培训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