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号建议的答复
廖*娥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公、检、法、司等司法机关工作知晓率的建议”(第1号建议)收悉,县司法局高度重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多维发力强化法治宣传,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影响力
(一)聚焦重点内容,营造法治宣传浓厚氛围。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发送普法通知书及重要工作提示单16份。制定并实施“每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精准把握“3·8”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关键节点,以“法律八进”活动为抓手,面向群众广泛普及宪法、民法典、法律援助法等法律法规。围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开展第五个民法典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2025年民法典线上竞答,吸引1968人次踊跃参与;开展“美好生活 典亮交通”主题普法,利用乡村“大喇叭”播放民法典知识,将普法深度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场景,有效提升群众法律素养。
(二)靶向重点群体,筑牢法治素养提升根基。紧盯“关键少数”,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暨“以案促改”专题学习辅导,强化法治思维。组织执法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切实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与专业素养。深耕青少年群体,开展“法润校园 护航成长”主题普法活动,通过法治讲座、法律咨询、发放宣传品等形式举办活动20余场次,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法治种子。聚焦基层群众,深入推进“法润乡村社区”行动,结合“整治高价彩礼”“法治微宣讲”等活动开展村居普法,精准普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紧抓乡镇(街道)人代会契机开展针对性宣传,将司法行政工作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切实增强重点群体法治意识。
(三)深耕法治文化,创新普法传播新载体。大力推进城乡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创新打造“法治公交”专线,精选5条线路10辆公交车作为流动普法载体,车身印有习近平法治思想、司法行政职能等宣传标语,并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怀远司法”公众号二维码,配套建成法治公交站台,实现普法宣传“移动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开展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动“非遗+普法”深度融合,将花鼓灯、泗州戏等非遗艺术与法治元素有机结合,借助“送戏下乡”等平台举办法治文艺演出10余场,让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进对司法行政工作的了解与认同。
(四)塑造特色品牌,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全力打造“榴娃说法”特色普法品牌,制作法治动漫1部,并将品牌形象融入宣传折页、手提袋、钥匙扣等宣传品。在怀远三中蔷薇花打卡点设置人形立牌,增强品牌线下渗透力。组织参与“玉石籽”网络安全课堂直播访谈,以《守护“她”权益 共筑幸福家》为主题,系统介绍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业务,吸引5万余人在线观看。组织开展2025年法治动漫、微视频、漫画作品征集活动,将通过“怀远司法”线上展播优秀作品并择优推荐参赛,以新颖形式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关注度。
(五)深化“1+N”行动,夯实法治乡村建设基础。持续推进“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培育“法律明白人”2667名,组织村(居)法律顾问与具有村(居)“两委”身份的“法律明白人”结对1003人,实现优势互补。依托综治视联网系统开展“法律明白人”集中培训,并组织参加省、市线上培训6次,全面提升专业素养。组织“法律明白人”在新春法治宣传月等重要节点开展普法宣传,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在乡村地区的知晓度与参与度。
二、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升司法行政服务效能
(一)夯实服务平台建设,织密全域覆盖网络。着力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成1个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9个乡镇(开发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367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常态化安排17名执业律师轮流值班,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为乡镇工作站配置集成“全业务”功能的“公共法律服务一体机”智能终端,实现“全时空”智能咨询。依托12348安徽法网平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全面入驻安徽政务网络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半小时法律服务圈”。同时,全县5家基层法律服务所、34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通过乡镇工作站和村级工作室,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服务,确保法律服务“零距离”。
(二) 强化法律援助质效,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深入开展法律援助“进企业、进校园、进乡村”系列宣传活动,持续扩大法律援助社会知晓度。聚焦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农民工等群体,严格落实应援尽援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获得专业法律支持。在刑事辩护领域,对法定指定辩护案件及适用普通程序的未委托辩护人案件,县法律援助中心精准调配律师资源,实现100%律师辩护全覆盖;对法院未指定但确需法律帮助的案件,及时安排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今年以来,县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刑事辩护案件435人次,指派值班律师为认罪认罚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341人次。
(三)创新便民服务机制,优化法律服务体验。全面推行“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服务模式,通过预约上门、远程服务、援调对接等多元化举措,重塑法律援助申请、受理、审查、指派全流程。简化程序,压缩审批时限,建立延时服务制度,确保当日事务当日结。为高龄、患病、失能等行动不便人群开通预约上门服务绿色通道。强化质量管控,推动案件监督从事后评议向庭前预防延伸,建立健全案件群众满意度回访机制,对办结归档案件逐一回访受援人,动态评估办案质效。今年以来,县法律援助中心收到法律援助线索18条,经审核,对符合条件的15户全部提供上门服务,帮助挽回经济损失300余万元,有效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
(四)深化调解机制创新,筑牢社会和谐基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全县人民调解组织共418个,人民调解员968名。为367个村居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296人,实现50%以上的村居配备1名以上专职调解员,培育“老支调解室”“老赵说理室”等品牌调解室,实现21个乡镇(街道)品牌调解室全覆盖。聚焦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化“援调对接”“访调对接”“警民联调”等工作机制,形成化解合力。今年以来,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共受理调解案件3540件,调解成功率99.68%,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贡献了司法行政力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普法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持续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特别是直播普法等形式,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深耕“榴娃说法”普法品牌。加大法治文艺创作力度,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
(二)优化法律援助,保障群众权益。坚持“应援尽援”原则,畅通申请渠道,降低援助门槛,确保符合条件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将工作重心放在提升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质量上。通过加强案卷评查、质量跟踪、受援人回访、律师培训与考核、典型案例指导等方式,强化案件质量管理,切实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
(三)融合调解普法,增强法治实效。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紧密结合案情,深入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将调解现场变为生动的法治课堂,向当事人及旁听群众精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加强调解员法律素养和调解技能培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的能力,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办复类别:A
联 系 人:苗颖
联系电话:0552-8212175
怀远县司法局
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