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怀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年怀远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1]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县委“1166”[2]工作部署,凝心聚力谋发展,攻坚克难敢担当,全县经济运行平稳向好。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06.3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7.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2.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23年的22.4:20.5:57.1调整为21.1:21.6:57.3,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0.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02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公安户籍资料显示,年末全县总户数39.0万户,户籍人口133.8万人,其中,男性70.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万人,出生率为7.1‰;死亡人口0.7万人,死亡率为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以上根据户籍人口计算)。根据人口抽样结果反馈,2024年全县常住人口92.3万人,城镇化率达43.7%,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当年新增四类市场主体合计13517户。新设立内资企业202户,私营企业2045户,个体工商户1121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2户。截至2024年末四类市场主体总量达9535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76570户、企业1642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54户,市场主体中转型升级51户。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农业产值74.3亿元,增长2.1%;林业产值65.3亿元,增长6.5%;渔业产值16.4亿元,增长6.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0亿元,增长8.2%。
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1.1万亩,增长0.1%;粮食总产量128.7万吨,增长0.8%。其中,小麦70.5万吨,增长1.2%;稻谷33.7万吨,增长1.5%。
全年蔬菜种植面积23.3万亩,比上年增长0.6%;蔬菜总产量71.6万吨,比上年增长3.9%。
全年生猪出栏62.3万头,增长0.79%。禽蛋产量2.3万吨,增长9.6%。水产品产量5.3万吨,增长2.9%。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9万吨,下降1.0%。农用薄膜使用量3388吨,增长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4年,全县工业增加值63.1亿元,增长11.0%。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101.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03.6亿元,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12.6亿元,增长2.5%。
分行业产值看,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长77.9%;规模
以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3.3%;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2.6%;规模以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31.1%;规模以上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增长29.8%;规模以上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24.5%。
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达241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在库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3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7.7%。
全年在库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70家,实现总产值46.5亿元,增长24.7%。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4.9亿元,增长9.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年末在库项目(不包括房地产项目)22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85个;本年新开工147个。全年入库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172个。
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29.6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32.4万平方米,占总销售面积的98.8%。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7亿元。分行业看,零售业销售额184.3亿元;批发业销售额108.7亿元;住宿业营业额2.1亿元;餐饮业营业额23.7亿元。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年进出口总额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出口2.5亿美元,增长10.2%;进口0.4亿美元,增长104.6%。
全年招商引资项目90个,招商引资总额329.2亿元。
全县星级饭店(宾馆)1个;旅行社6家,分社1家。A级旅游景区4个,其中3A级旅游景区3个,2A级旅游景区1个。
七、交通和通信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比上年增长5.2%。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9.8万户,互联网接入用户32.6万户。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1亿元,增长3.3%。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4亿元,增长3.3%,其中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等民生支出70.6亿元,占全县支出比重88.9%。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1337.3亿元,增长10.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4年,全县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其中普通中专1所;基础教育学校389所,其中普通中学64所(高中11所,初中53所),小学207所,幼儿园11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县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28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000人(高中1738人,初中3262人)。
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9万人;普通基础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8.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7.9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2.7万人,初中在校学生5.2万人);小学在校学生8.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89人。
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7%,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89.6%。

2024年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2家。全县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4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5%。
全县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87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累计580个,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20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4年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共举办展览16次(线上10次,线下6次),组织文艺活动80余场次,举办培训班25次,培训结业600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量96.4万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藏品924件(套),其中三级以上藏品169件(套)。2024年博物馆累积接待观众5.9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3.5万人次,为来馆参观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提供免费讲解服务80余场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个,省级3个,市级10个,县级270个。
年末全县医疗机构共484家,按类别统计,综合医院26家,占5.4%;中医院5家,占1.0%;专科医院6家,占1.2%;乡镇卫生院19 家(中心卫生院6家,一般卫生院12家,分院1家),占3.9%;村卫生室348家,占71.9%;社区卫生服务站22家,占4.6%;其他医疗机构(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所、站等)54家,占11.2%。全县医护人员5521人,执业医师1821人、执业助理医师639人、执业护士3061人。每千人拥有医护人员6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 2 人,每千人拥有执业护士3人。全县医疗机构开放床位合计7254张。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12元,比上年增
加1766元,增长4.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2元,比上年增加1439元,增长6.4%。
年末全县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7.3万人、3.9万人、107.4万人、5.9万人、4.7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00.5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6.9万人(含生育保险参保 4.7 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72.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100%按时足额发放。
年末全县养老机构44个,养老机构床位3430张。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接续实施五岔片区、老城区城市更新,“蚌埠市怀远县主城区低碳片区”获评2024年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城市(县城)示范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改造15.3万平米老旧小区,受益居民2105户。投资9500万元对新城区市政雨污管网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改造雨污管网15.6公里。完成荆家沟、苏马大沟等城市黑臭水体清淤及周边护坡清理共6公里。建成通车五岔路、涂山路等市政道路30条32公里。完成涡淮路及涡河沿岸环境提升改造工程,有序推进S313怀唐路新上至G206段公路改建工程。
全面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排查整改一般安全生产隐患7200余处、重大隐患158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实施交通安全管理“百日行动”集中整治行动,不断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攻坚,PM2.5平均浓度下降4.3%,改善率全市第一。强化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全县5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0%,2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2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芡河湖水质均值首次达到Ⅲ类。全县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完成19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任务,消除126条农村黑臭水体。完成省级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共3.1万亩,全部超年度目标任务。
年末全县环境监控站点7个,其中空气质量监控站点2个,水质自动监控站点5个。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0天。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文中合计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
[2]“1166”:即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基层基础;狠抓项目推进,重返第一方阵;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突破年、工业强县攻坚年、园区基础建设年、城市更新升级年、营商环境优化年、基层组织提升年;严守财政金融、生态保护、信访维稳、民生保障、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底线。
[3]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5]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