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旅游景点介绍——白乳泉
白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与涂山上的禹王宫隔河相望,西邻卞和洞。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因“泉水甘白如乳”而得名,是难得的宜茶之水。
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伐薪于荆山得美玉,他将此宝献给楚王,因宫中玉工不识其宝,卞和先后以欺君之罪被楚厉王和楚武王砍去双足。随即楚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泣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被卞和的赤诚之心所动,派玉匠剖璞,终于琢成一块世之罕宝--和氏璧。至今民间仍有“有眼不识荆山玉”的说法。传说白乳泉就是从卞和眼泪冲刷成的石坑中露出的。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纵使眼泪再多也冲凿不出石坑的。虽然是民间传,但是却表明了人们对卞和忠贞报国的一片崇敬之情。那么,白乳泉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来,荆山是一座因岩浆侵入作用而形成的山体,在其冷凝形成过程中及其形成后受内外地质应力作用,产生了一系列节理和断裂,泉坑就是在三组密集中的节理交汇处发良而成的。泉水则是大气降水顺岩体的节理和风化裂隙下渗地下,沿断裂层汇入泉坑的。
相传,唐贞元年间曾有白龟从泉中流出,当时叫白龟泉。那后来为何又改名为白乳泉呢?这还和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有关呢。宋元祐七年(1092年)上巳日,苏东坡携其二子苏迨、苏过同游涂山、荆山。曾以泉水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之如饴,泉水注入杯中,高于杯面而不溢,还能浮起铜钱,叹为观止。苏东坡赞此泉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上巳日与二子迨、过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篇作为纪念。诗中“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为此泉留下了千古佳句。后人因泉水甘美呈乳色,遂用东坡诗意,改名为白乳泉。
不过,在1998年,确实有一白色的龟在泉附近被发现,这似乎印证了唐贞元年间曾有白龟从泉中流出的传说。白龟的发现,使景区更具传奇色彩。“龟泉夜汲”为怀远十二景之一。
泉水从石隙中流出,在一米多口径的石坑中汇聚成一泓碧液,清澈透明,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泉水同其泉名似乎不相符合呢?据文献记载,当年苏东坡带着他的儿子来白乳泉游览,经品味泉水后写有《游涂山荆山记所见》诗,诗中有“牛乳石池漫”之句,诗后自注云:“泉在荆山下,色白而甘。”可见,苏东坡确实看到了泉水色白如乳。这也说明,古人命泉确有水色依据。那么,我们看到的白乳泉水为何是无色透明的呢?
对泉水颜色的长期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地下水确实会具有某种颜色,这主要是水中含有某种离子成分或有较多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所造成的。白乳泉周围分布着花岗岩一类(白岗岩)的岩石,受风化作用,地表部分会形成白色的高岭土。在大雨涝沱之时,高岭土的细小颗粒可悬浮在水中,或汇入地表河流,或流入地下,使水呈现"牛乳"状。由于地层的过滤作用,这种悬浮物质往往被分离出去,使涌入泉坑的水透明无色。但也有一些距地表较近和泉口相通的宽大裂隙,可将这些未经过滤的水输入泉口,使泉水浑浊发白。这可能就是苏东坡所记白乳泉"牛乳石池漫"的形成机理。
白乳泉这三个字是1965年郭沫若亲笔题写。1987年当代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又题写了“天下第七泉”。泉边这棵树是朴树,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古朴苍劲,树冠如盖,枝繁叶茂,盛夏之际荫翳蔽日,覆盖道院,清幽宜人。朴树侧旁有一株高大梧桐,树龄已经有了1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