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坡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家,完成规上工业产值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村集体经济强村过半,100万元强村2个,城镇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镇村面貌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结构、促转型,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
一是争投资抓项目,着力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抓好项目谋划和资金争取,以乡村建设为主抓手,重点围绕工业厂房、农田水利、交通物流、安全环保、园林绿化、美丽乡村等领域,开展项目谋划,建立重点项目库,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思路,明确经济工作目标和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全力完成各项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抓产业助转型,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带动能力和生产能力,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新机制,扩大稻米加工、甲鱼、黑鱼养殖以及草编等企业规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寻找发展机遇,围绕糯稻生产加工等主导产业,结合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紧盯已经引进的项目,争取早日落地、开工、投产。
三是抓招商增后劲,打造高质量营商环境。牢固树立“招商是第一要事”的理念,充分挖掘在外成功人士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和企业落地;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千方百计助企纾困,当好企业服务员。
(二)优环境、强保障,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
一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坚持一手抓增量一手抓存量。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获批,主动摸排资源,提高“增减挂”和新增耕地工作力度,为项目建设提供土地保障。同时,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提升闲置中小学校、厂房利用效率。
二是推深绿色发展。系统谋划“零碳”小镇建设,加快推进镇域综合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通威光伏二期项目建设。深入落实河(湖)长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持续推进“党建引领河(湖)长制”,加快建立互联互通、引排通畅、功能良好、生态优美的水网体系。严格落实“林长制”,积极争创更多森林乡村。
三是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解决好理念、投入、保障三个问题,谋划一批环境政治提升项目,采取工程性措施和管理性措施相结合方式,探索建立街道整治和乡村整治长效机制,确保投入见效果。
四是加大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管控,完成村级规划编制。持续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强化传统村落保护,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
(三)抓投入、优服务,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
一是巩固脱贫成果。持续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好“一平台、三机制”,强化防返贫“四级监测网络”网格化定期排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全力推进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帮扶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脱贫产业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各类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大力发展家庭经济,推广多种助农增收模式,促进群众持续增收。鼓励支持乡贤返乡发展和乡村能人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紧紧围绕“三个转向”目标,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力打造接续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二是落实惠民政策。加强基层医疗提升能力建设,保障卫生院扩建项目推进,积极联系市级三甲医院送医下乡,做好妇女“两癌”筛查、家庭医生签约、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等工作,持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落实稳就业举措,开发就业对口培训和岗位对接,扩大技能培训规模和范围,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推深帮教共建,继续对接市新城教育集团与白莲坡中心校开展对接帮扶、课程交流、统考等,持续抓好控辍保学、教育资助等教育保障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公共文化场所等平台,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认真开展“最美家庭”“绿色家庭”“健康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扎实做好民族宗教等各项工作。
(四)防风险、守底线,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
一是抓好平安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斗争,强化线索摸排,坚决从严从快打击黑恶势力;防范管控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持续高压打击涉盗、涉枪、涉假、涉“黄赌毒”等各类违法犯罪,全方位填好“平安报表”。
二是抓好抓实信访维稳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努力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状态。
三是强化国防和征兵工作。全面落实党管武装、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和新兵征集等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四是守牢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15条措施,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增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承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强化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等各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等质量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公共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