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坡镇2024年度统计信息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县政府及镇党委工作要求,持续改作风、优环境,抓项目、增投资,谋政策、求实效,惠民生、创幸福,全镇经济运行平稳向好,镇村活力显著提升,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幸福白莲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坚持项目筑基,稳中求进开创发展新局面。
综合实力稳步跃升。17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1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4.4%;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个,完成投资1.57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47.2%;完成财政收入2200万元,较2023年实现翻番,连续两年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89万元,全年收支结余66万元。招商引资成效显现。构建高水平招商引资新模式,成立重点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组。镇主要领导带队外出招商5次,成功引进安徽省微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器械(耗材)生产项目、安徽省皖泰电机有限公司年产10万台三相异步电动机项目、安徽领越电机有限公司年产5万台电机项目。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年共招引项目4个,总投资3.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3.05亿元),先后保障镇通威光伏发电二期项目顺利施工,唐庙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移动式智慧菌房示范项目、茆塘八珍种植专业合作社粮仓及冷库建设项目、甲鱼工厂化养殖建设等项目建成投用。
二是坚持产业强基,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新动能。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强化科技赋能,推广智能农机、高效节水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优质稻米、果蔬等特色种植,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格局。深化产业链延伸,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开发精米制品、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农业产值。突出品牌引领,成功申报“白莲坡贡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成12万亩标准化种植保护基地,聚力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创新发展路径,依托万亩稻米基地和生态农业资源,开发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全镇着力构建起“特色农业+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强化示范带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余亩,水稻种植面积12.5万亩,年产优质稻谷7.8万吨,产值超2.65亿元。全镇拥有甲鱼繁育、养殖户50余家,建成甲鱼温室15万平方米,年孵化稚鳖1000万只,培育幼甲1000万只。外塘养殖面积1500亩,年产量达2500吨。黑鱼养殖及苗种培育户100余户,繁育面积400亩,外塘养殖300亩,年产量1400吨。全镇稻虾综合种养面积3万余亩,年产小龙虾约3000吨。品牌建设持续加力。坚持走特色优质产品品牌化的路子,推动品牌强农。重点加强“白莲坡贡米”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建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白莲坡贡米”品牌标志及包装设计,建成“贡米”文化宣传长廊。突破传统经营思路,树立“互联网+”思维销售模式,依托线上销售平台,持续拓宽“贡米、甲鱼、草编、龙虾”等“五彩”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是坚持城乡共进,循序渐进打造乡村新风貌。
镇村面貌持续改善。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严格按照“五清一改”整治标准,全年累计清理房前屋后、村庄公共区域乱堆乱放陈年杂物及垃圾堆1500余处。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完成胡疃村、唐庙村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共计覆盖农户301户,已顺利通过县级验收,2024年度上桥村、丁淮村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项目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以256家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形成3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生态示范片、8万亩高标准农田糯稻生产基地、2万亩糯稻示范区。规划布局白莲坡10里粮食加工区、吴桥糯米专业加工区、叶湖绿色糯稻加工区等3个加工集群。完成多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技改泵站、疏浚沟渠、衬砌渠道、新建桥梁涵闸等。实施“雨露计划”,为103名学生提供15.45万元教育资助。申报特色产业项目,27户获8.1万元奖补。为416位脱贫人口申请跨省务工交通补助8.32万元。文旅资源持续激活。通过“送戏进万村”活动完成43场演出,线上线下观演超6000人次,反响良好。举办3场乡村村晚及14场传统节日文体活动,包括广场舞赛事和全民健身运动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组织广场舞队伍参与石榴文化旅游节,文化志愿者助力“爱心送考”。倡导移风易俗,鼓励文艺创作宣传婚俗新风。推广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借助主流媒体提升知名度,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坚持民生为本,务实笃行书写幸福新答卷。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全面完成陈三桥红绿灯路口北接线绿化提升、派出所附近停车场建设工程和陈三桥渡槽北路边护栏加固3件民生实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安置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人员235人。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有力,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458万元、1104人;发放高龄津贴100万元、2173人;发放残疾人补贴223.3万元,1979人;发放特困分散供资金241.3万元、217人。村干部薪酬待遇保障机制落实有力,造册在职村干部工资绩效2000余人次,累计发放600余万元。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排查重点区域、养殖户、企业环保设施、水系、排污口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2017年以来省督察反馈、群众举报及市警示片披露问题开展“回头看”,杜绝问题反弹。排查发现3家养殖户环保设施不达标,关闭1家,2家正在整改;7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整改验收完成。午季秸秆禁烧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实现零火点。完成新造林43.8亩,中央抚育100亩,省级抚育1000亩,封山育林600亩,镇村林长巡林上线率100%,无违法毁林案件,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基层治理有效提升。通过“党建+信访”机制,班子成员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依托信访超市,全年调处矛盾纠纷863起,接待来访群众58批次,全部办结,确保重点时期无进京赴省访和集体访,未发生群体性矛盾。14个村推行基层治理积分制,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党建引领信用村工作覆盖全镇,A级以上信用户达13850户,占比73.12%。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月活动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普及安全知识,发放宣传资料13000余份,悬挂横幅20条,张贴海报150余份,全面排查重点领域安全隐患,确保整改到位。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高,各类群体权益得到保障,民族宗教、防灾减灾等工作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