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菌”的真面目原来是它!
“食人菌”
日前,关于“食人菌”感染症(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在日本累计报告病例数已超过千例的新闻引发关注。
“食人菌”真的会“吃人”吗?人们又该如何有效预防“食人菌”感染?
“食人菌”感染症并不是一种新型感染症。根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资料,美国1987年报告了首例病例。日本最初的典型病例报告于1992年,此后每年确诊病例约一两百例。英国2019年首先报道了剧毒的M1UK株。
今年以来,“食人菌”在日本扩散速度明显快于往年,不到半年,该国报告的病例就已超过去年全年病例数,其中约半数是M1UK谱系菌株。
“食人菌”听起来很可怕,实际上专业的术语为“烈性溶血性链球菌”或“暴发性A型溶血性链球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中一种产致热性外毒素的菌株,属于链球菌属。
链球菌属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大多数不致病。根据链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的溶血特征将它们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有草绿色溶血环的称为α(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呈透明溶血环的称为β(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不溶血的称为γ(丙)型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作为链球菌属强致病的一类,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包括链球菌性咽炎、传染性脓疱病、蜂窝织炎、猩红热、风湿热、肺炎甚至脓胸在内的多种疾病,其中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STSS)是链球菌所致侵袭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类型。
“食人菌”的传播途径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一般经直接接触、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皮肤、黏膜伤口感染。
“食人菌”的易感人群
原本就有溃疡性皮肤疾病的人、最近接受过手术的人、最近感染过带状疱疹和水痘等容易导致皮肤溃烂疾病的人、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有酒精依赖症的人、常用止痛片或非甾体抗炎药的人需要格外注意。
与咽炎等易感染儿童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症不同,“食人菌”感染症多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尤其70岁以上的感染者人数比往年出现了大幅上升,年龄越大的人群越需要防范。
感染“食人菌”的临床症状
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潜伏期短,起病急骤,感染初期症状易被误诊为感冒,通常发生在病毒感染期间(如水痘、流感)、咽炎和局部软组织创伤后。大部分病例没有明确的原发感染病灶,常与软组织感染相关(如穿透性损伤后的感染、蜂窝组织炎、坏死性筋膜炎)。
早期的临床表现为发热、畏寒、腹泻、头痛、喉咙痛、肌痛、意识混乱和嗜睡等一般症状,皮肤在早期常出现弥漫性红斑(上胸部为主),部分病例可见皮损。当儿童出现皮肤和软组织红斑、硬肿并伴有持续发热时,应考虑该综合征诊断。
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可出现呼吸、心率增快、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存活病例发病1~3周可能出现紫癜样皮疹及手掌足底手套袜套样脱皮。
如何预防“食人菌”感染?
1.勤洗手,进入人多密集的场所、封闭或空气流通不好的空间时,注意佩戴口罩。
2.定期清洁和消毒家中的公共区域如厨房、浴室等,注重对公用设备定期清洁消毒。
3.避免伤口暴露在可能受污染的环境中,及时清洁和处理;老年人群应注意加强防范,出现伤口部位肿胀、高烧等情况,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4.不食用可能被细菌污染的生海鲜,烹调食物要烧熟煮透,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加工食物的容器也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5.日常生活应做好卫生防护,尤其是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的方式增强免疫力,同时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