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及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15-10-29 00:00 来源:怀远县陈集镇政府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陈集乡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及

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为保护农民使用宅基地的合法权益,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国家方针政策,怀远县将陈集乡列为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信息化建设及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工作的试点乡,为做好此项工作,我乡认真调研,积极探索,快速启动,坚持稳步推进、尊重历史和现实、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原则,结合我乡各村的户数、面积和自然庄的数量,认真开展此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就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精心组织,强化领导

乡成立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组,由乡长担任组长,抽调机关精干力量为工作组成员,明确具体职责,负责专项工作开展。各村分别成立工作组和协调组,实行村干部包组责任制,全程参与,协调处理矛盾纠纷,协助实地测量。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每天召开调度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总结试点经验,查找难点问题,研究解决办法,确保有序进行。

(二)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先后多次召开村、组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及户主会议,广泛宣传确权颁证工作的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张贴宣传标语及横幅200余条,发放确权颁证宣传册,为确权颁证的推进营造了浓厚氛围

(三)技术培训,业务熟练

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举行确权颁证业务培训会,对“四证一图”的工作要求、权属界线的认定方法、界点的设置特征、指界成立的相关条件、农户材料的准备要求等确权颁证操作流程及方法进行专题培训,做到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农户熟悉工作开展程序及办证方法。

(四)步骤到位,打牢基础

工作实施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七步工作法”,即宣传发动、调查摸底、测量制图、指界签字、公示公告、颁发证书、总结验收。“七步工作法”稳妥扎实,环环相扣,成效显著。确权颁证工作推进过程中所有事项均有文字记载、影像记录,对调查内容及所有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公示、确认、签字的原始资料,特别是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及时整理归档,做到有档可查。目前,全乡完成15605宗地籍调查,其中集体建设用地44宗,农民宅基地15561宗。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认识不到位,入户调查解释工作缺少文件依据。虽然前期宣传发动工作较为充分,仍有群众对此项工作不理解不予配合,很多群众及少数村干部对土地登记发证的意义和作用思想上认识不足。入户调查反馈显示,群众最关心的是土地确权后土地实际收益、归属及有效性问题。

(二)召集农户难,工作进展慢。由于我乡是农业乡镇,外出务工村民多,经常不在家居住,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指界签字时,召集农户比较难,影响了工作进度。

(三)权属不明确。1、此次登记工作最大发证面积是220平方米,超过部分面积的宅基地使用权归谁所有?2、老宅基地是220平方米,但是翻建以后面积不足220平方米,这次发证能发多大面积?4、农户之间宅基地边界不清造成的纠纷较为普遍。5、安置小区、小产权房权属来源无法确定。诸如此类涉及农户切身利益的问题,都需要有细化完善的实施意见。

(四)分户问题争议多。有的村民家中有多个子女接近结婚年龄但是没有宅基地,这次确权登记之后申请盖房能否发证?如何申请办理宅基地使用证?有的村民子女已结婚但是不符合分户条件,子女房屋应如何登记?这次能否发证?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因地制宜,发动群众。试点村在讨论分田人口如何确定、土地“四至”界限不明的情况怎么处理、集体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地类确定等问题上,均立足本地实际,拿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不搞“一刀切”。要尊重群众意见,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定、群众办,力争做到群众自治、有法可依、有理可据,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最大程度减少或杜绝确权颁证工作“后遗症”。

第二,循序推进,务求实效。确权颁证工作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既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应付了事,要按照政策规定和法律要求,循序渐进开展,扎实稳妥推进,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第三,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处理依据。建议出台土地确权工作针对性强的实施方案,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权属不明晰、分户争议多等问题制定详细处理依据,方便乡镇开展工作。

第四,加强工作指导,加大资金支持。建议上级加强对乡镇开展此项工作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便于乡镇熟练操作。此项工作开展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第五,跟进配套,确保实效。加快完善与确权颁证相配套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与农村金融整合渠道、农村产权与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产权与新型基层治理等配套体系建设,确保农民在确权颁证后得到实惠,农村市场化水平整体提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