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防治技术
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引起小麦“白穗”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茎基腐病是由禾谷镰孢菌、假禾谷镰孢菌等引起的发生在小麦上的病害,作为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它的发生主要与田间温湿度、土壤环境及小麦种植管理技术有关。
一、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症状:
小麦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小麦的茎基部,造成小麦提前枯死和倒伏。茎基部叶鞘受害后颜色渐变为暗褐色,无云纹状病斑;随病程发展,小麦茎基部节间受侵染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节间生粉红色或白色霉层,茎秆易折断;病情后期,重病株提早枯死,形成白穗。
二、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原因:
1.品种抗性差。小麦茎基腐病是近几年发生较严重的病害,目前主推的小麦品种皖宿麦0891、安农188、豫麦系列等,对小麦茎基腐病抗性较差或者无抗病性,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目前关于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品种仍然较为匮乏,因此,未来在病害防控工作中应加大筛选和推广抗性品种的力度。
2.气候条件。最适合小麦茎基腐病病菌生长的温度是20~24℃,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湿度过大,有利于此病发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小麦茎基腐病在返青期至拔节期不断发生,发生程度与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土壤养分也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若冬前积温高,植株生长快,冬前容易造成旺长,植株抗病性变差,且后期降雨量大,田间湿度增加,导致小麦茎基腐病较重发生。
3.土壤条件以及土壤养分。据生产发现,土壤黏性越大,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越高。另外,土壤养分也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土壤中的磷、钾含量低时,发病重;磷、钾含量高时,发病轻。
三、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1)选用抗(耐)病品种:目前安科1803(中抗)。
(2)土壤深耕:将表层病残体翻入深层,减少病原菌数量,同时可疏松土壤,以提高抗病能力。(3)轮作倒茬:进行轮作、倒茬。(4)控制播期与播量:适当推迟播种时间,避免在干旱条件下播种,同时注意减少播种量,避免群体过大。(5)合理施肥和浇水:(6)及时清除病株残体。
2、化学防治
(1)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首选20%三氟吡啶胺或7%种菌唑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其次用27%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噻虫嗪、5%丙硫菌唑等作包衣,可以显著降低苗期茎基腐病发病率。
(2)土壤处理:对于小麦茎基腐病发病严重的麦田,结合耕翻整地用可用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高锰酸钾处理土壤,以消灭土壤中的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
(3)药剂防治:在小麦返青拔节期亩用30%丙硫菌唑乳油50ml或氰烯菌酯悬浮剂150毫升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25ml,或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30-40ml兑水60-70L淋喷小麦茎基部,兼治小麦纹枯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地块可间隔7天再喷一次。
怀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