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溜镇“十三五”规划
河溜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纲 要
“十三五”期间,将是河溜镇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秀美、和谐、文明、富裕河溜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十三五”规划,是对推进河溜镇跨越式发展、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服务业兴镇、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地方实际,顺应时代潮流,凝聚干群意愿,明确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是河溜镇“十三五”期间的行动纲领。
一、“十二五”回顾
(一)“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状况
“十二五”期间,河溜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重点名镇”这一目标,着力实施“建设经济强镇、商贸重镇、多经名镇、和谐新镇”战略,负重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人民安居的好成绩。
1、 镇域经济较快发展
全镇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5209元,预计上升到今年的10000元,,增长率为92%;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500万元,预计上升到今年的2000万元;做到连续无债务并有钱办事,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村级债务化解力度加大,村级运行逐步呈现良好态势。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十一年连增,糯米生产成为特色农业产业。供港蔬菜基地落户罗新庄村,面积逐步扩大,实现年产值7000万元,安排本地劳动力200人就地就业。养殖业发展迅速,兴建养殖场93个,牛、羊、鸡为养殖重点。
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稳健。全镇共有农业生产合作社85个,注册资产总数达5000万元;合作社在组织生产,开拓市场上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
生态林业稳步发展。植树造林的品种由普通的用材林向优质风景苗木转化;实现了不栽无主林,保证了成活率、保有率。林业合作社从无到有,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林业生产将成为我镇又一绿色产业。
粮食贸易和加工快速增加,收入年年攀升。
2、 花鼓灯艺术得以传承
花鼓灯艺术培训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批热爱花鼓灯的青少年得到培训和教育,使得“东方芭蕾”艺术在我镇得以延续;每到逢年过节,当地群众可以大饱眼福,丰富了精神生活。
3、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通过实施“一事一议”,水泥路贯通全镇各村。高标准农田整治,覆盖全镇12个村,投资额达5264万元,整治4.37万亩中级产田,小农水建设.投资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我镇积极整合资金,努力改善镇、村面貌和基础设施。2011年全镇仅有10个村48公里通村公路硬化,到目前有20个村修建水泥道路52公里,砂石路22.5公里。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河溜干渠、祠堂干渠及部分支渠共14千米,得以硬化,大、中沟清淤20千米,修建田间桥、涵、闸300余座。
农村电力完成12个村25个台区的线路改造,架设10千伏变压输变电线路150公里。
4、 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在建成罗新庄村示范点后,褚庙村示范点正在加紧建设中。罗新庄结合县投资600万元资金,自力更生,多方整合,村级又投入30万元,彻底改变了该村脏、乱、差的面貌;现在该村黄墙灰瓦,道路便畅,绿水流淌,鸟语花香;华灯初上,妇女们集中到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一派祥和安乐的新农村景象。2014年实施的褚庙村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起了一排排整齐的两层半楼房,连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文明创建工作狠抓了河溜街道、S307省道、河万路的日常保洁,拆除违章建设、清除牛皮癣,组建了专业清运垃圾队伍,购置车辆、垃圾桶等设备。创建工作步入了常态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5、 社会事业发展
民生工程建设方面,按时足额发放各类涉农资金累计超过1600万元。农技、就业等各培训类项目全部完成。完成了近720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了全镇20个村7.6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建成一座供水站,并外包给诚达供水公司经营。新农合、新农保、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工作均按时完成任务。五保供养、民政优抚扎实开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计生工作群众满意度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卫生、文化、供电、通讯等各行业、各部门积极服务群众;扶贫工作稳步开展,葛圩等村“整村推进”项目有效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防违控违、信访维稳、秸秆禁烧、防汛等工作机制,社会稳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济总量小,产业发展规模小。二、三产业没有形成气候,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2、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交通依然落后、水利设施老化,镇、村面貌依然落后,集镇功能不全,规模较小。
3、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
4、生态环境建设亟待加强。
5、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地方的建设和发展。
“十二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在“十三五”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只有予以正视和克服,抢抓机遇,加快建设,才能实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完成发展任务。
二、“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统揽全局,以“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重点名镇”为主体思路,抢抓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商贸重镇,多(种)经(济)名镇、和谐新镇的战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重点名镇”的目标,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公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利用糯米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业(含深加工);利用淮南矿务局发展生态产业的辐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省级龙亢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物流业,同时注重劳务输出工作。力争到“十三五”末,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财政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住、教育、交通、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生态农业
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组织,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因地制宜,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1、 粮食生产
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率,到“十三五”末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4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总产12万吨,其中小麦12万亩,总产6万吨;水稻9万亩,总产4.5万吨;玉米3万亩,总产1.5万吨。
2、 蔬菜生产
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和蔬菜种植大户,到“十三五”末,全镇设施蔬菜面积达2000亩,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一个。扩大供港蔬菜基地露天种植面积,到2020年,供港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品种也将多样化,精细化,安置更多劳动力就地就业。
3、 养殖业
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发展一批养猪、养牛、养鸡大户,到“十三五”末,年出栏生猪6.5万头,牛1.5万头,羊6万只,家禽380万只,养殖业总产值2亿元。
做强做优水产养殖,充分利用芡河、涡河优势,到“十三五”末,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超过全县平均水平,总产量达到5000吨,渔业产值达到1亿元,其中名、特、优水产品比重提高到16%左右。实施退网还湖,成立芡河养殖公司,发展“芡河蟹”无公害养殖,并打出品牌。
(二)发展生态林业
认真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绿色长廊工程、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等;不断完善小城镇、村庄绿化建设,确保“十三五”末建成并完善我镇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全镇林地面积净增3000亩,达到2.2万亩;农田林网建网面积净增20000亩,达到10万亩;完善提高农田林网10000亩,四旁植树2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9.36%,林木绿化率达到28.42%,林业产值达到1亿元。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和种苗、花卉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
(三)推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支持和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利用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力争每年引进一个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积极发展粮食加工业和饰品加工业。
打响河溜狗肉和小豆饼的名声。利用扶贫开发的机遇,做好光伏产业的落地工作。
(四)推进美好村镇建设
积极整合资金,按照上级要求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认真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抓住重点镇建设的机遇,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按照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发展和建设小城镇,力争“十三五”末,河溜集镇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
争取上级“八小水利”等项目资金投入,整合自有资金,对部分年久失修的排灌站、桥涵闸等进行拆除重建或进行维修加固;除涝防渍工程,依据“高水高排,分区排水”的原则,规划开挖、疏浚大支沟。逐年开展桥涵闸配套建设。灌溉工程,根据引水体系和现状工程分布,完善武台等15个灌溉区的功能,增加桥、涵、闸配套,新建生产路,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2、交通建设
利用“一事一议”和“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重点解决村与村之间、村庄内部的道路和“断头路”建设,彻底改变交通落后面貌。
3、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包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村级卫生室建设;衔接好宽带、数字电视的接入,实现全镇全覆盖。完善莲花村“花鼓灯”基地建设。
(六)实现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改善教育硬件设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抓好学前教育。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劳务输出,有效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农村卫生室建设,巩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95%以上。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加强用地管理工作,争取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新增耕地项目,实现全镇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
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按照“一户一宅”和皖北地区人均用地标准及县政府有关文件,认真组织审批农民建房申请。依据总规和控规,依法依规管理河溜街道居民建设。做好拆违控违工作。
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网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