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集镇2023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工作总结
一、建设情况及成效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构建乡村发展蓝图。根据省、市、县关于2023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工作部署,为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规划编制,我镇邀请专业规划团队深入调研,多次对接规划编制组,确保规划与实际相结合,突出村庄特色,通过发放问卷、召开村民大会等方式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结合山后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以及现有产业布局,按照“两坚持+四结合”规划原则,坚持“城乡统筹、注重协调;生态优先、宜居和谐;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传承文化、体现特色。”规划理念,精心编制了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规划文本。
二是聚焦生态宜居,打造优美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道路交通方面,新修乡村公路 730平方米,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与农产品运输。水利设施建设上,依托蚌埠中环水务常坟水厂供水,全镇居民都能用上安全、稳定的自来水。电力与通信设施不断完善,保障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积极推进通信基站建设,全镇 4G 网络覆盖率达到100%,为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提供了有力支撑。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 10次,累计出动人员180人次,清理村内塘沟 10处,实现了中心村主次干道亮化全覆盖,村新建“五小园”总长度约500米,覆盖农户50余户,新建了文化广场、健身设施等公共设施,村庄绿化美化覆盖率显著提升,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推动产业兴旺,激活乡村发展动力。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唐集镇秉承打造“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依据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取“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流转土地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扎实推进“山后瓜蒌”“何巷辣椒”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米厂的升级改造,设备更新扩大粮食仓储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和增强粮食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畜禽养殖特别是肉牛和生猪的规模养殖,通过合作社、养殖协会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扩大养殖规模,由年出栏500头肉牛,增加到年出栏800头。
四是注重乡风文明,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思想道德建设深入人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全村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最美人物” 评选、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通过身边的榜样示范带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家庭观,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其中,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5个,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作用。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尚,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
五是创新乡村治理,构建和谐稳定乡村。党建引领坚强有力: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 “两委” 班子,培养后备干部,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开展 “党员先锋岗”“党员联系户” 等活动,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党员教育培训,举办党员培训班,提高了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服务、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组建治安巡逻队,定期开展治安巡逻,有效防范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2023年至今,山后村、何巷村社会治安情况总体稳定,未发生恶性事件。
二、典型经验做法
一是整合治理资源,形成共管合力。唐集镇整合乡村内外部各种治理资源,明确不同治理主体的职责和功能,搭建沟通协作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高效解决和美乡村建设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建立 “党组织 + 集体经济组织 + 自治组织 + 社会组织” 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引领发展方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产业运营和经济发展,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了山后瓜蒌、何巷辣椒等特色产业;自治组织如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以及村民议事会等充分收集村民意见,调解矛盾纠纷,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社会组织则在文化活动组织、志愿服务等方面贡献力量,两村现已成立二十余人的志愿服务队。各方共同参与,使得唐集镇在和美乡村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多方面都有序推进。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引导群众参与。坚持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决策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唐集镇在尊重各村文化底蕴、村庄现状、产业布局的前提下,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初步建设方案。初步建设方案形成后予以公示,专班人员及时召开群众代表大会,进一步听取意见,完善方案,最大程度争取群众的支持。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通过“积分制”治理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优化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动群众集中开展人居环境卫生大扫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强化群众主体作用,发动群众捐赠闲置老物件、老农具、废旧的装潢材料、废旧轮胎、废旧木材等,进行创意化设计,变废为宝,充分体现农村的乡土氛围和休闲趣味。
三、存在困难
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同时,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相对较差,人才引进困难,人才留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虽然已具雏形,但品牌影响力仍不够强,市场销售渠道还不够畅通,农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单一固有的农业思维模式,只注重农产品的初级生产,缺乏对农产品深加工、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的深入思考。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宣传引导,号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家等回到家乡创新创业。加强与高校、优秀乡镇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和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在乡村振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留住人才。
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盘活用好各种资源资产,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要跳出单一固有的农业思维模式,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推进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建设,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发展农村电商,开展线上线下销售活动,促进农产品销售。
三是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加强村民教育引导,提高村民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