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一中2024劳动教育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怀远一中全方位推进劳动教育,致力于将劳动教育扎实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多元劳动教育资源
(一)校内劳动教育日常化
精心规划劳动课程体系:怀远一中坚持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表,每周平均不少于 1 课时,并与通用技术课程以及校本课程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统筹。同时,深度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渗透。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劳动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协同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学校积极与全县各行业劳动基地和实训基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充分借助外部资源优势,为学生开发新颖且丰富的劳动教育项目。在开展活动时,学校精心做好活动策划、专业技能指导、实践练习组织以及总结交流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切实的成长与收获。此外,学校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受到劳动精神的熏陶。
(二)家庭劳动教育经常化
学校高度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加强家风教育,积极建设 “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鼓励每个学生在假期期间积极参与家务劳动,锻炼家务劳动技能。构建起以家庭和学校为主导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模式,以及 “家庭、学校、社区” 多维一体的实践劳动教育体系,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都能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劳动习惯。
(三)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深化校际合作开展特色课程:怀远一中与怀远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展开深度合作,利用暑期面向高一年级学生开设通用技术选修课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身体验工业生产、技术操作等实践活动,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动手能力和技术素养。
社区实践丰富劳动体验:在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各个社区,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学生们参与社区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义务植树等公益活动,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常态化推进劳动实践活动
(一)常态化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学校立足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结合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开展宿舍卫生评比、班级卫生值日、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劳动、热爱劳动。
(二)常态化开展生产劳动教育
为让学生亲身感受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学校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工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学生们走进农田、工厂等生产一线,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历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使用各类劳动工具,掌握相关生产技术,真切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增强了产品质量意识,深刻感受到平凡劳动中的伟大之处。
(三)常态化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各类服务性劳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捐款捐物、环保行动、社区卫生清扫、敬老院助老、福利院关爱儿童等公益劳动,以及在学雷锋日、植树造林活动、校园义卖、小小教师体验、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博物馆讲解等志愿服务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多样化构建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怀远一中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为根本依据,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通过详细记录学生平时的劳动表现,如参与校内劳动的积极性、完成家务劳动的情况等;开展学段课程评价,对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以及开展志愿者星级认证等举措,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质量等进行量化评估。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和反馈改进功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不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怀远一中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资源整合、实践活动开展以及评价体系建设等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劳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