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溜镇“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1-09-13 13:52 来源: 怀远县河溜镇政府 浏览量:768 【字号:   打印

河溜镇“十四五”规划

河溜镇总面积145平方公里,人口7.6万人。2015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制定的工作目标,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十三五”期间工作总结

一、镇域经济实现全面发展

1.农业质效稳步提升。2019年,全镇粮食作物播种11804公顷,粮食产量104273吨,经济作物播种608公顷,经济作物产量24248吨,蔬菜播种558公顷,蔬菜产量22248吨,同比增长6%;生猪出栏27382头,同比增长10.1%,肉牛出栏2291头,同比增长9%;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余亩,推广旱改水5000亩,水稻机插秧1.5万亩,确保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现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17家,新增21家,家庭农场48家,新建4座 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秸秆产业化利用率达到65.2%,满足了群众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完成稻田综合种养规划编制,养殖规模达1200亩,培养了200多户科技示范户和种田能手,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2.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我镇现有个体工商户1605户,新增160户,企业231家,新增41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现有规上企业3家,年产值1.2亿元

县政府下达我镇财政收入目标任务750万元,全年累计完成财税收入1153万元,其中:财政收入6万元,税收收入1147万元,累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53.7%,实现了经济增长与财税收入增长的良好循环,保障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二、纵深推进精准脱贫

我镇国办系统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771户、3678人,已实现稳定脱贫1757户3641人,未脱贫14户37人。

1.多措并举确保年度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组织部分业务能力强的第一书记、扶贫专干对2019年拟脱贫户进行全覆盖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我镇123户345人贫困户顺利通过安徽省第三方评估。各村成立3人工作小组,对贫困户的基础信息、“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情况、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贫困户政策落实到位,“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得到真正保障。认真开展中央巡视整改工作、2018年各类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春夏秋冬四季攻势工作。坚持“三个紧盯”扎实开展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反馈问题再对标再整改专项行动,实行党政班子成员牵头负责和联系包保,切实做到对标“体检”、查缺补漏、强化整改,全面提升整改工作质量和脱贫攻坚成效。

2.大力发展产业确保扶贫对象增产增收

1)产业扶贫方面:2019年我镇申报到户产业158户,占贫困户总数比例8.85%,帮助贫困户申请特色产业奖补资金61.77万元。通过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7户,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建设付圩村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项目,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525万元。

2)光伏扶贫受益方面:2019年对光伏电站产生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进行量化分配,其中不低于70%用于直接奖补贫困户、帮助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剩余部分用于村级小型公益事业。

3.政策扶持助力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

1危房改造政策。2019年实施危房改造10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4户,低保户13户,贫困残疾人家庭3户。108户中实施重建83户,修缮25户,财政奖补180.6万元。

2教育资助政策2019年我镇贫困户中享受本科大学生资助的有24人,共计12万元。秋季学期享受雨露计划的学生有55人,共计8.25万元;秋季学期高中阶段享受人数共27人,共计4.05万元;秋季学期义务教育阶段资助享受273人,共计9.295万元;秋季资助学前教育阶段幼儿48人,共计2.88万元。

4健康资助政策。认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对长期不在家人员进行解约,确保应签尽签;积极推行两卡制工作,提高家庭签约医生履约质量,确保对每个贫困户签约服务到位

5政府兜底政策。全年新增低保74户,其中贫困户17户。

、环保工作扎实开展

1.扎实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在秸秆禁烧期间,我镇悬挂宣传标语、横幅230多幅,发放《致广大农民的一封信》、农户签订秸秆禁烧责任书以及承诺书24000多份,动用流动宣传车2辆,向广大农户宣传秸秆禁烧政策和规定,做到禁烧政策家喻户晓。严格实行镇村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严明秸秆禁烧岗位责任,层层落实承包责任制,全镇20个村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各村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现“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工作目标。

2.积极解决市、县长热线反映的环保相关问题,对于前期环保整改的企业和依法予以取缔的企业进行不定期回访检查,确保老问题不反弹、新问题不产生,实现绿色发展。

四、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一体化PPP项目有序运行,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挂网招标,完成改厕22975个村改厕实施整村推进,扎实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毛园、葛圩中心村建设顺利通过考评验收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项目,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农村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体责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镇整体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各项工作,将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对《河溜镇2019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并督促牵头单位和职能部门加以贯彻落实,推动反腐倡廉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与镇、村两级干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各单位的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分解到每一名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责任人,并不定期地向镇党委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建议。二是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宣传教育重点对镇村干部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学习《中央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等各种纪检法规;利用每周一的镇村干部例会,将县纪委下发的关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损坏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例加以学习宣传。三是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及县纪委关于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中秋节及国庆节期间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我镇没有发现节日期间党员干部有违反廉洁自律的规定。

六、扎实开展综治维稳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一是以创建平安河溜为目标,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全年共排查出矛盾纠纷57件,调处57起,实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双提升”工作。全力做好扫黑除恶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氛围;深入开展入户访平安活动,发挥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作用,集中化解一批矛盾纠纷,加强治安巡逻防控,全面整治群众身边突出安全问题。全年我镇共发生治安案件46起,刑事案件32起。通过整治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有力维护了广大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确保了河溜的社会稳定

三是落实领导接访约访,化解信访积案。建立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做到“三到位一处理”,确保有领导理事、有场所说事、有制度机制保障办事,加强信访事项受理办理,规范工作流程。办结县级交办信访事项23件(其中巡视组1件、国家信访局督办1件),受理率、按期办结率100%,完成手机信访42件;共受理市(县)长热线转办469件,按期反馈率95%,办结率96%。办结网友留言、县长热线交办(督办)10件。开展“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专项行动,信访形势平稳可控。

七、加强引导扶持举措,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积极促进农业生产。结合实际情况和产业调整需要,在尊重农民自愿和对农民负责的基础上,共推广优质小麦12.5万亩、优质糯稻生产11万亩,采用直播稻化学除草配方实施肥使用新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确保农村增产增收。

二是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流转、大田作物生产托管和集中代管等方式,大力发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共培育家庭农场48家、合作社117家。

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一是加强土地整治、规范农民建房。贡集村、大成村、永济村、祠堂村、葛圩5个行政村8个自然庄开展土地整治,共计完成313亩,并通过验收;我镇共上报审批备案农民建房39户,其中上报县推进办备案20户,乡镇备案19户,办理设施农用地7宗。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投资4000万元的国道329辅道工程、投资2817万元“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工,X046县道工程即将完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提升,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老问题。

三是积极做好农村改厕工作。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2017年完成1638户、2018年完成861户,已全部通过县级验收,2019年完成2297户,1890户通过县级验收。

四是完成莲花、杨湖、劳庙、付圩四个村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工作,共投资112万元,包括路灯安装、文化广场绿化建设、水泥路修建、沟渠清淤等。

五是河长制、林长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增造林684.3亩,新建农田林网0.5万亩,补植林网0.5万亩完成林长点任务。

六是民生保障不断优化。完成新农合筹资1350万元,参合人数6.8万人,参合率89.15%;新农保筹资704万元,29804人,完成率95.87%;办理大病救助52户,发放大病救助资金8.3万元;发放残疾人困难生活补助891人、41.8万元,残疾人护理补贴1536人、52.9万元,精神病残疾人用药补助102人、10.4万元,发放低保、五保金2644人、827.25万元。全面做好退役军人管理工作,悬挂光荣牌980余块,共发放优抚补助金173.586万元、优待金911.6万元、自主就业金77.3万元。申请革命老区专项资金3000元,申请享受带病回乡补助2人、享受老年补助2人。“八一”期间走访慰问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军属、烈属、烈士子女60余人次,切实做好“双拥”工作。认真做好计划生育服务工作,落实计划生育奖扶政策,办理生育服务登记829人,生育审批17人,发放各类奖扶资金40万元,奖扶人口909人

七是持续繁荣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解决上学难、看病难,提高群众满意度;充分发挥工会、老龄委、残联、共青团、妇联、人武等群团组织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保户、五保户、孤儿、重症患者等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

八是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我们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政府自身建设,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4件。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年”相关要求,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努力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大力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强化巡视巡察和审计结果运用,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十四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统揽全局,以“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重点名镇”为主体思路,抢抓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商贸重镇,多(种)经(济)名镇、和谐新镇的战略,加大美好乡村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重点名镇”的目标,大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公路交通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利用糯米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业(含深加工);利用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淮南矿务局发展生态产业的辐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省级龙亢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发展商贸、服务、物流业,同时注重劳务输出工作。力争到“十四五”末,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住、教育、交通、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生态农业

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组织,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因地制宜,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粮食生产

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构,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总体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利用率,到“十四五”末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4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总产12.5万吨,其中小麦12万亩,总产6万吨;水稻11万亩,总产5.5万吨;玉米2万亩,总产1万吨。

蔬菜生产

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和蔬菜种植大户,到“十四五”末,全镇设施蔬菜面积达2000亩,品种也将多样化,精细化,安置更多劳动力就地就业。

养殖业

加快发展畜禽养殖业,发展一批养猪、养牛、养鸡大户,到“十四五”末,年出栏生猪6.5万头,牛1.5万头,羊6万只,家禽380万只,养殖业总产值2亿元。

做强做优水产养殖,充分利用芡河、涡河优势,发展“芡河蟹”无公害养殖,并打出品牌,到“十四五”末,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年产超过全县平均水平,总产量达到5000吨,渔业产值达到1亿元,其中名、特、优水产品比重提高到16%左右。

(二)发展生态林业

认真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绿色长廊工程、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工程等;不断完善小城镇、村庄绿化建设,确保“十四五”末建成并完善我镇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全镇林地面积净增3000亩,达到2.2万亩;农田林网建网面积净增20000亩,达到10万亩;完善提高农田林网10000亩,四旁植树2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9.36%,林木绿化率达到28.42%,林业产值达到1亿元。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和种苗、花卉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

(三)推进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支持和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利用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力争每年引进一个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积极发展粮食加工业和饰品加工业。

打响河溜狗肉和小豆饼的名声。利用扶贫开发的机遇,做好光伏产业的落地工作。

(四)推进美好村镇建设

积极整合资金,按照上级要求和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认真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提高群众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抓住重点镇建设的机遇,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按照亮化、绿化、净化的要求,发展和建设小城镇,力争“十四五”末,河溜集镇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建设

争取上级“八小水利”等项目资金投入,整合自有资金,对部分年久失修的排灌站、桥涵闸等进行拆除重建或进行维修加固;除涝防渍工程,依据“高水高排,分区排水”的原则,规划开挖、疏浚大支沟。逐年开展桥涵闸配套建设。灌溉工程,根据引水体系和现状工程分布,完善武台等15个灌溉区的功能,增加桥、涵、闸配套,新建生产路,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2、交通建设

利用“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重点解决村与村之间、村庄内部的道路和“断头路”建设,彻底改变交通落后面貌。

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包括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村级卫生室建设;衔接好宽带、数字电视的接入,实现全镇全覆盖。完善莲花村“花鼓灯”基地建设。

(六)实现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改善教育硬件设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抓好学前教育。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劳务输出,有效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农村卫生室建设,巩固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成果,实施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实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95%以上。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加强用地管理工作,争取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新增耕地项目,实现全镇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

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工作。按照“一户一宅”和皖北地区人均用地标准及县政府有关文件,认真组织审批农民建房申请。依据总规和控规,依法依规管理河溜街道居民建设。做好拆违控违工作。

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信访维稳工作网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