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怀远县特殊教育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

发布时间:2025-07-30 15:09 来源: 怀远县教育局 浏览量: 【字号:   打印

怀远县始终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发展,以县特殊教育学校为引领,在党建引领、课程创新、实践育人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贴合残障儿童成长需求的有效路径,推动全县特殊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党建引领筑根基,凝聚特教发展合力

全县特殊教育领域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特教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政治引领,锚定教育方向。各特殊教育相关单位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定期组织教职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及特殊教育政策文件,强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责任意识。设立党员示范岗,推动党员教师在送教上门、家校共育等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针对重度残障无法到校的学生,党员教师带头参与送教上门,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形式帮助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推动学用结合,深化教学改革。注重理论与实践衔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邀请特殊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助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技能。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课堂,探索适合残障儿童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厚植文化底蕴,构建育人氛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打造 “节日育人” 特色体系。结合春节、端午、国庆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如端午节组织包粽子、编织五彩绳,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国庆期间通过红色故事宣讲、爱国主题绘画展激发爱国情感。劳动实践类活动广受好评,如每年冬至的饺子节活动,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锻炼了能力,又体会到劳动价值,增强了师生凝聚力。​

二、课程创新显特色,赋能残障儿童成长

立足残障儿童身心特点,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助力每个孩子找到适合的成长路径,推动全县特殊教育课程质量提升。

夯实基础课程,保障教育质量。严格落实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标准,聚焦基础学科,各学校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实施分层教学,将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让抽象内容具象化,提升学习兴趣。教师在市级优质课比赛中,以创新设计和灵活互动展现特教课堂风采,获得认可。同时,校际间加强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打造特色课程,挖掘发展潜能。围绕 “艺体赋能、康复融合” 理念,培育多项特色课程。衍纸艺术以 “指尖上的艺术” 为主题,开发阶梯式课程,从基础技法到创意设计,培养学生专注力与审美能力,师生作品在相关展览中亮相并获好评。国际象棋通过 “趣味教学 + 竞技训练” 模式,将逻辑思维培养融入活动,学生在全国残疾人国际象棋推广活动中取得佳绩。乒乓球结合康复训练需求,纳入体能课程,通过相关训练改善学生手眼协调与身体平衡能力。​

深化校际联动,促进均衡发展。积极参与全省特殊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教研、交流活动等分享经验,推动全县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让更多残障儿童受益。

三、实践育人拓路径,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坚持 “走出校园、融入社会”,通过多样化实践活动,帮助残障学生提升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其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成长课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活动,二月二邀请专业人员到校为学生理发,培养社交礼仪;雷锋纪念日组织学生外出开展义务劳动,增强责任意识;六一儿童节举办活动和义卖,让学生在交易中学会沟通与协作,体会爱心传递的意义;端午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文化认同。

借助校外实践锤炼综合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春游踏青活动,让他们在自然中感受生活、学习知识、锻炼协作能力。部分学校应邀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如荆山广场年货节,学生设立相关摊位并全程参与运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体会劳动价值和交易乐趣,自信心与社会适应力显著提升。

鼓励参与赛事活动实现自我价值。支持学生参加市级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和比赛,在交流与竞技中提升能力、展现自我。无论是艺术展览中的作品展示,还是体育赛事中的奋力拼搏,学生都在过程中收获成长,增强自我认同。

怀远县特殊教育以爱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在各方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将继续秉持先进理念,深耕特殊教育领域,不断探索更优路径,让每一位残障儿童都能绽放生命光彩,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