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043890/202201-00043 信息分类: 综合政务,公民,其他
内容分类: 应急预案 发布日期: 2022-01-12 10:08
发布机构: 怀远县魏庄镇政府 成文日期:
来源单位: 怀远县魏庄镇政府 性: 有效
名  称: 【应急预案】蚌埠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订)
文  号: 词: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蚌埠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修订)

发布日期:2022-01-12 10:08信息来源:怀远县魏庄镇政府 浏览量: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

2.1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2.2市指挥部办公室

2.3专家组

2.4县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3灾害预警

3.1气象灾害预警等级

3.2预警信息发布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会商

4.2响应等级

4.3三级响应

4.4二级响应

4.5一级响应

4.6响应终止

5调查评估与总结

5.1调查评估

5.2应急总结

6保障措施

6.1灾害普查

6.2信息共享

6.3宣传培训

6.4基层队伍

6.5预案演练

7奖励与责任追究

8预案管理

9附则(气象灾害预警标准)

9.1气象灾害预警种类与级别

9.2各级别预警标准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气象灾害会商研判、联动联防和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安徽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徽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蚌埠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范围内台风、暴雨、暴雪、寒潮、霜冻、高温、低温、冰冻、干旱、大风、雷电、冰雹、大雾、霾等气象灾害的市级防范和应对。

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低温雨雪冰冻、重污染等其他灾害的处置,适用相关市级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

1.4工作原则

气象灾害防御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协调有序;预防为主、联动应对;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工作原则。

2组织指挥体系

2.1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市政府设立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全市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

副指挥长: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市应急局局长、市气象局局长。

成员单位及其职责:

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提出防范建议等工作。适时启动应急观测,组织开展加密天气会商,协助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工作。

市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幼儿园、中小学校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必要时采取停课、调整上课时间等措施,防范气象灾害带来的安全和健康隐患。

市公安局:加强交通秩序维护,指挥、疏导交通;必要时对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实施交通管制。

市民政局:指导气象灾害影响地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导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预报预警等工作。负责因干旱、高温导致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做好相应的防范应对工作。

市生态环境局:指导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根据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做好水质监测预警,协调做好因暴雨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开展大气环境污染情况监测、分析,与气象部门联合开展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根据大雾、霾等气象灾害预警级别,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指导加强对高空等户外建筑施工作业的安全防范工作,必要时停止施工;指导城市市政公用行业落实气象灾害防范措施。

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公安部门实施交通管制;加固港口、码头有关设施,督促船舶到安全场所避风;通知水上、水下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范准备,必要时停止作业。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组织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因气象灾害引发的农业灾害监测预警,指导灾后农业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

市水利局:负责水情旱情监测预警和洪水预报,承担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影响期间,重要江河湖泊和重要水工程的防御洪水抗御旱灾调度工作。组织水旱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各地做好文化经营单位和旅游景区灾害防御及安全运行管理,必要时及时采取封闭景区、疏散游客等紧急措施,做好旅游安全应急工作。

市应急局:组织指导协调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次生灾害应急救援,依法统一发布灾情。

蚌埠广播电视台:负责本级广播、电视、应急广播系统及新媒体平台及时播发预警信息、防御措施及科普知识,并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情况增加播出频次。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协调督促通信运营企业按照审批流程及时播发预警信息,保障通信畅通。

蚌埠军分区、武警蚌埠支队:组织指挥驻蚌解放军、民兵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做好抢险救灾的人员、装备、物资的准备工作,根据市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有效防范应对。

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加强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行监控,及时排查消除危及电网安全运行的各类隐患。

2.2市指挥部办公室

市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负责市指挥部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气象局局长兼任。

主要职责:

负责向市委市政府、安徽省气象局报告和向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相关预警信息;与应急管理、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灾情、险情等信息实时共享机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专家组研究会商,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并进行灾害影响评估;向市指挥部提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建议,做好应急响应期间指挥部会议等各项工作。

在处置重大气象灾害时,市指挥部根据工作需要,加强市指挥部办公室力量,从市指挥部成员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2.3专家组

市指挥部设立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相关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负责对全市气象灾害应对工作重大决策部署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并为气象灾害应对评估和防范及处置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意见。

2.4县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下同)成立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上级指挥机构和本级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辖区内气象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3灾害预警

3.1气象灾害预警等级

按照气象灾害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市级气象灾害预警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具体分级标准见附则9

3.2预警信息发布

3.2.1发布制度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归口管理、统一发布”的原则,由市气象局制作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单位等。市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报送市指挥部和各成员单位。

3.2.2发布途径

市指挥部组织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全力支持预警信息传播工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电信运营企业在接收到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要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情况下根据市指挥部的要求随时采取插播、手机短信全网发布等方式迅速播报和传递预警信息。各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及时向灾害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发布预警信息。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学校、社区、机场、港口、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道路和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桥梁、涵洞、弯道、坡路等重点路段,以及乡村建立起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充分发挥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向当地群众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会商

市指挥部办公室与成员单位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会商机制。市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等级,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和专家组开展灾害会商,分析气象灾害和灾情发展趋势,为市指挥部开展应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4.2响应等级

根据气象灾害预警等级和救灾气象保障需求,市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等级由低到高为三级、二级和一级。

4.3三级响应

4.3.1启动条件

发布气象灾害黄色预警,或因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要求提供应急气象信息保障时,市指挥部办公室经分析综合研判启动气象灾害三级响应。

4.3.2响应措施

由市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组织协调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市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视情采取以下措施:

1)市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守班,每天10点前向市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或根据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要求提供应急气象服务信息。

2)市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和范围,针对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行研判,按相应职责组织应对。

3)坚持灾情零报告制度,动态掌握灾情变化。

4)市指挥部办公室视情派出专家组赴有关县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

5)通知相关县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落实灾害应急各项措施。

4.4二级响应

4.4.1启动条件

发布气象灾害橙色预警,或因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要求提供应急气象信息保障时,市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组会商,经分析研判,向市指挥部提出启动二级响应的建议,由市指挥部决定启动气象灾害二级响应。

4.4.2响应措施

由市指挥部副指挥长组织协调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市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采取以下措施:

1)市指挥部组织召开会议,研究气象灾害应对工作,并向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通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信息。

2)市指挥部办公室启动应急会商机制,组织专家组对灾情发展态势开展会商,向指挥部提供决策建议。

3)市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守班,每6小时一次向市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或根据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要求提供应急气象服务信息。

4)市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和范围,针对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行研判,按相应职责组织应对。

5)坚持灾情零报告制度,动态掌握灾情变化。

6)市指挥部根据灾害发展情况向气象灾害影响重点区域派出专家组,指导应急处置和灾害防御工作。

7)通知相关县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落实灾害应急各项措施。

8)市气象局视情启动移动和加密气象观测。

4.5一级响应

4.5.1启动条件

发布气象灾害红色预警,或因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要求提供应急气象信息保障时,市指挥部办公室经组织专家组会商,分析综合研判,向市指挥部提出启动一级响应的建议,由市指挥部决定启动气象灾害一级响应。

4.5.2响应措施

由市指挥部指挥长组织协调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市指挥部及其成员单位采取以下措施:

1)市指挥部指挥长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气象灾害情况汇报,研究气象灾害应对工作,并向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通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信息。

2)市指挥部办公室启动应急会商机制,组织专家组对灾情发展态势开展会商,向指挥部提供决策建议。

3)市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守班,每3小时一次向市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或根据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要求提供应急气象服务信息。

4)市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和范围,针对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行研判,按相应职责组织应对。

5)坚持灾情零报告制度,动态掌握灾情变化。

6)市指挥部根据灾害发展情况向气象灾害影响重点区域派出专家组,参与应急处置和灾害防御工作。

7)通知相关县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落实灾害应急各项措施。

8)市气象局视情启动移动和加密气象观测、向自然灾害或灾难事故发生地派遣气象应急工作组。

4.6响应终止

气象灾害预警解除或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已结束,经专家组评估后,市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终止。

5调查评估与总结

5.1调查评估

应急响应结束后,市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损失情况及处置情况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报送市指挥部。

5.2应急总结

应急响应结束后,市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及时对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查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不断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各级气象、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加强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应对的技术总结。总结内容包括监测预警的准确性、预警发布的时效性、应急处置的科学性等,提升科学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6保障措施

6.1灾害普查

县区级人民政府负责建立气象灾害普查机制,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的风险普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急管理和气象部门依托以乡镇信息员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及时收集最新气象灾害信息,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

6.2信息共享

应急管理、气象部门共同牵头,会同民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电力等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气象、水文、大气环境、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各类信息的共享共用。

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发生后,相关成员单位按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及时通报灾情相关信息和灾害处置等有关情况。

6.3宣传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文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各种媒体,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社会公众主动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指导各类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气象灾害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培训。

6.4基层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广泛动员基层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各级防汛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及气象信息员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与防范应对中的作用,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及时高效应对各类气象灾害。

6.5预案演练

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演练要立足于实战,强化应急责任,熟悉响应流程,检验应急机制,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处置水平,并为修订和完善预案提供依据。

7奖励与责任追究

对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关规定处理。

8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市气象局负责解释。

预案施行后,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工作发生变化,市应急局将会同市气象局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蚌埠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蚌政办秘〔201721号)同步废止。

9附则(气象灾害预警标准)

9.1气象灾害预警种类与级别

本预案规定的预警标准适用于市级气象灾害预警。

灾种

分级

台风

暴雨

暴雪

寒潮

大风

雷电

冰雹

高温

干旱

低温

冰冻

霜冻

大雾

红色

(一级)

 

 

 

 

 

 

 

 

 

橙色

(二级)

 

 

 

 

 

 

黄色

(三级)

蓝色

(四级)

 

 

9.2各级别预警标准

9.2.1红色预警(一级)

1.台风: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或强热带风暴)影响我市,3个及以上县区出现100毫米以上强降水,且有1个及以上县区最大累积降水量超过250毫米,并且受影响地区阵风风力将达10级及以上。

2.暴雨:预计暴雨将持续至少4天,至少一天有4个县区降水量超过50毫米,且暴雨区的平均降水量超过125毫米。

3.暴雪:预计未来24小时3个以上县区降雪量超过10毫米,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其中1个及以上县区降雪量超过30毫米,积雪深度超过30厘米。

4.干旱:全市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有3个及以上县区达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且预计未来七天内持续。

5.霾:过去24小时全市出现严重霾,且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重度霾。

9.2.2橙色预警(二级)

1.台风: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影响我市,2个及以上县区出现100毫米以上强降水,且有一个及以上县区最大累积降水量超过200毫米,并且受影响地区阵风风力将达9级以上。

2.暴雨:预计暴雨将持续至少3天,至少一天有3个县区降水量超过50毫米,且暴雨区的平均降水量超过100毫米。

3.暴雪:预计未来24小时,有3个及以上县区降雪量超过10毫米,且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其中2个以上县区降雪量超过20毫米,且积雪深度超过20厘米。

4.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有3个以上县区最低气温下14℃以上,并伴有6级以上阵风,且日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以下。

5.高温:预计未来连续7天全市最高气温超37℃,或者预计未来连续32个及以上县区出现超过40℃高温天气。

6.干旱:全市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有2个及以上县区达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且预计未来七天内持续。

7.冰冻:过去48小时全市范围内已持续出现冰冻天气,预计未来24小时仍将出现冰冻天气。

8.霾:过去24小时3个及以上县区出现严重霾,且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重度霾。

9.2.3黄色预警(三级)

1.台风: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登陆并影响我市,3个及以上县区出现50毫米以上强降水,并且受影响地区阵风风力达8级以上。

2.暴雨:预计暴雨将持续至少2天,至少有3个县区降水量超过50毫米,且暴雨区的平均降水量超过85毫米。

3.暴雪:预计未来24小时3个以上县区降雪量超过10毫米,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其中1个以上县区降雪量超过20毫米,且积雪深度超过20厘米。

4.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有3个以上县区日最低气温下12℃以上,并伴有6级以上阵风,且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

5.大风:预计未来48小时,有3个及以上县区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6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

6.雷电:预计未来24小时内3个以上县区可能发生强烈的雷电活动,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7.冰雹:预计未来12小时内3个以上县区发生冰雹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8.高温:预计未来连续5天全市最高气温超过37℃,或未来连续31个及以上县区出现超过40℃高温天气

9.干旱:3个及以上县区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有1个及以上县区达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且预计未来七天内持续。

10.低温:过去72小时全市出现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以上的持续低温天气,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持续偏低5℃以上(11月至翌年3月)

11.冰冻:预计未来48小时全市将持续出现冰冻天气;或者过去24小时已出现冰冻天气并可能持续。

12.霜冻:预计未来24小时全市将出现霜冻天气(315日至1115日)。

13.大雾:过去24小时全市有3个及以上县区出现浓雾,且其中至少2个以上县区出现强浓雾,且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浓雾天气。

14.霾:过去24小时,全市出现中度霾,其中2个以上县区出现重度霾,且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重度霾。

9.2.4蓝色预警(四级)

1.台风:预计未来48小时将有台风(或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影响我市,2个及以上县区出现50毫米以上强降水,并且受影响地区阵风风力达7级以上。

2.暴雨:预计暴雨将持续至少1天,有3个县区降水量超过50毫米,且暴雨区的平均降水量超过65毫米。

3.暴雪:预计未来24小时3个以上县区降雪量超过10毫米,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

4.寒潮:预计未来48小时,有3个以上县区日最低气温下10℃以上,并伴有6级以上阵风,且日最低气温降至4℃以下。

5.大风:预计未来48小时,有3个及以上县区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5级以上,或者阵风8-9级。

6.雷电:预计未来24小时内2个以上县区可能发生强烈的雷电活动,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7.冰雹:预计未来12小时内2个以上县区发生冰雹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8.高温:预计未来连续33个及以上县区出现超过37℃的高温天气。

9.低温:过去24小时3个以上县区出现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以上的持续低温天气,预计未来48小时上述地区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持续偏低5℃以上(11月至翌年3月)。

10.霜冻:预计未来24小时3个以上县区将出现霜冻天气(315日至1115日)。

11.大雾:过去24小时2个及以上县区出现浓雾,其中至少1个县区出现强浓雾,且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浓雾天气。

12.霾:过去24小时3个以上县区出现中度霾,且其中至少1个以上县区出现重度霾,且未来24小时上述地区仍将持续重度霾。

9.2.5多种灾害预警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达到不同预警级别时,按照高级别气象灾害进行预警,并增加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内容。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一定影响时,视情况进行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