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河古时称欠河,因沿河盛产芡实(俗名“鸡头”),人们又称呼其为芡河。下桥是怀远县白莲坡镇芡河下游姚山村的一座重要桥梁。
清嘉庆《怀远县志·营建志》载:“跨芡河之上桥,县西南十五里;下桥,县西南十四里……”下桥与上桥,是沟通县城怀远与西南乡常坟、朱疃、唐集、柳沟、兰桥、万福等地的重要通道。下桥与上桥,相距一里有余,因桥址分别于芡河的下游和上游而得名。两桥何年修建,古县志没有记载,难以推测。相传,下桥与上桥皆由地方名望之人倡导捐款修筑。当年,这两座桥梁都是利用太平车(木制四轮大车)从怀远装运砂石,再由能工巧匠千辛万苦修成的三孔大桥。桥面为条石路铺成,桥墩由巨石砌成。两座大桥既美观又坚固。清末民初,下桥因洪水泛滥淤塞废弃,上桥成为怀远到达芡河南岸的重要通道。1938年初怀远沦陷,县城的日本人去芡河南岸扫荡。鬼子见人就杀,见漂亮女子就抢,还在姚山的山顶上修据点碉堡,开坦克车向四周村庄开枪开炮。老百姓和游击队义愤填膺,炸毁了上桥。鬼子坦克车过芡河时,一下子陷在烂泥里。红枪会、连庄会火枪、火统接二连三响个不停,鬼子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往怀远。
扒了芡河桥,对日本人过芡河扫荡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但也给西南乡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为坚持持久抗战,老百姓纷纷要求修复芡河桥。这次修桥,只在河心竖几个石磙子,把未被扒坏的条石铺在上面了事。从此,高圆洞的芡河桥变为低窄桥。河水枯竭时,勉强可以通行。河水上涨时,桥面淹在水中,车不能通,人更难行。一年四季,常有人落水。新中国诞生后,怀远数千民工以上桥下桥为中心,一锹一锨把芡河入淮口处五公里长的河床挖深3米多,打通了芡河入淮水道,姚山脚下的芡河千舟竞发,百舸争流,国家和地方的粮站、农中、农场、信用社、供销社、农机站、鱼苗繁殖场、煤建公司等单位纷纷入驻这里,姚山渡口码头,白日车水马龙,夜晚灯火辉煌。
黄河夺淮入海,淮河泛滥成灾。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减轻淮河干流洪水压力,1971年,人工河流茨淮新河工程动工。1981年,大型水利枢纽茨淮新河上桥闸竣工。
茨淮新河入淮口,从上桥下桥之间的芡河河道穿过,该段芡河被茨淮新河切断,进出口被封闭,失去航运功能。为防茨淮新河洪水倒灌废弃的芡河故道,姚山的下桥,改建成下桥节制闸。淮水泛滥时,可关闭下桥闸门,避免十里芡河故道遭受水灾;芡河故道遇旱缺水时,可从茨淮新河向芡河故道补水。
“下桥”变“桥闸”。下桥以下的十里芡河故道,一湾碧水,烟波浩渺,渔舟唱晚,鸥鸟飞翔,变成了鱼欢蟹肥的水产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