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傅故里坊位于龙亢镇涡河北岸,是后人为纪念东汉经学大师、太子少傅桓荣所建的石坊。龙亢是桓荣的故乡,传说其故宅在城隍庙处。后人为纪念他在积善门南建一砖坊,上镶有砖刻阳文“桓傅故里”四字。明万历四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重修。1955年筑涡河大堤时被拆,1984年按原形重建于涡河左堤内脚。
怀远县龙亢镇小南门涡河大堤北侧,有一高6.5米、宽6米拱形大门,上书“桓傅故里”浮雕阳文大字,这就是桓傅故里,西汉经学大师桓荣就出生在这里。
相传,桓氏家族系春秋战国齐桓公的后代。齐国被秦国所灭后,桓氏家族被迫迁逃到龙亢,至桓荣为第六世。桓荣幼年就读于龙亢戟门外碧霞宫(泰山庙),庙后至今尚存桓荣洗砚池遗址。桓荣少年时,只身去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边做佣工边求学,刻苦自励,孜孜不倦,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业,成为经学大师。当时长安发生了王莽篡权,夺得刘家天下,桓荣逃入山中,不事王莽,靠教书度日,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公元43年,桓荣为东汉光武帝刘秀赏识,请进宫廷教授太子刘庄,先后被拜为议郎、博士、太子少傅、太常。桓荣早年师随朱普学习《尚书》,章句达40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桓荣将其删减为23万言,并以此教授太子,因而受到宫廷及儒学界的推崇。汉明帝刘庄登基后,对桓荣尊以师礼,倍加敬重,旋封为关内侯。
桓荣子桓郁继承父业,教授章帝、和帝经书;孙桓焉继承祖业,为安帝、顺帝师。桓荣祖孙三代教授五个皇帝,被誉为三代御先生,在历史上传为佳话。桓氏家族自公元43年,桓荣入宫廷教太子刘庄日渐兴起,至公元 404 年,他的十一世孙桓玄篡晋自立为帝,国号楚被灭,前后经过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四个朝代。前三代当文从教而仕——兴,末二代当武从军而将——灭。四百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桓家文官武将供职。特别是东晋大司马桓温,娶明帝长女南康公主为妻,贵为驸马。此后桓温数次统率大军北征西战,为东晋固守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至成安元年(371年),桓温率东晋军大破来犯前秦大将于洛涧后,废司马奕、立司马昱,权倾朝野。桓温死后不久,儿子桓玄举兵攻入建康(南京),迫帝退位,自立为帝,不久为刘裕所灭,被斩于江陵,至此,桓氏家族被满门抄斩。当地人为纪念桓荣父子师古而不泥古,献身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特立“桓傅故里”拱形大门,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