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楼,也叫“文昌宫”,又名“梓潼阁”。其旧址原在县黉学的“尊经阁”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经县丞陈世佩集资、卜地,改建于抱璞岩右侧。
青云楼鼎盛之时,建筑规模颇为宏丽。层楼耸峙,飞阁摩天。虽依山就势,高下不一,但楼殿参差,错落有致,显得布局严谨而别具匠心。
青云楼右毗关帝庙,左邻抱璞岩,依山面水,含宝吞玉,境界幽清,气势非凡,是古代文人学士雅集览胜之地。每逢花朝月夕,于此登临纵目,但见山连远树,水浸长天,历历晴川,莽莽涂岭,足以游目骋怀也。
清代通州人冯梦龙等9位老人,曾于青云楼宴集,并留下了九老唱和诗数卷传世。当年,9位老人面对壮丽河山,竟激动得脱帽高哦,挥毫急就,忘乎所以,而“老至不知”了。
楼内原藏有唐代胡曾的《荆山》诗牌、宋黄庭坚《大雅堂记》、元赵孟頫书《春夜宴桃李园序》、清陈鸿寿隶书、梁山谳行书等碑刻。清书法名家邓石如篆书“含宝吞玉”的花岗石门额镶砌在断垣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