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洪

发布日期:2021-12-17 11:03信息来源:怀远县人民政府浏览量: 【字体:  

上洪和下洪,是怀远老城东南淮河东岸两处古老的村庄,也是淮河荆山峡的两处古渡。地名来历,要从大禹治水说起。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已经有了“天子之位”。为了商讨治国方略,大禹在涂山脚下大会诸侯。《左传》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数以万计的方国部落首领如期前来朝贺听令,唯独那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高傲自大,故意迟到,蔑视诸侯大会。

大禹做事,言必行,行必果。据说为严明法纪,威震四方,大禹与诸侯商议,斩杀防风氏。传说防风氏身高数丈,顿餐斗米,力大无穷,是个神人。他在淮河岸边的刑场曹洲湾被诛杀后,尸倒九里地,血流上下洪(红)。其实,防风氏哪是神话中的巨人,其尸体也不可能占有九里地,血也不可能将淮河之水染成上红下红。后人们推测,大禹在诛杀防风氏时,防风氏带来的部落武装随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执法的武士们与其发生激战。防风氏那点卫队岂是大禹执法人马的对手?其随从自刑场横七竖八一直倒毙到八九里外的淮河曹洲湾。一场恶战之后,天降大雨,死者的血水随着天上的雨水,哗哗哗地流入淮河,致使淮河荆山峡谷的谷口和谷尾水色上下皆红。上下红河谷的东岸后来建了村庄,庄名就叫上红、下红。“红”与“洪”音同,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上、下红村”,叫成“上、下洪村”了。

另一说淮河由淮南八公山向北流到荆山西南,又东流折北进入荆涂两山大峡谷。峡谷口窄,淮水受阻,在谷口和谷尾形成上下洪峰的落差。谷口和谷尾段的两处村庄,以洪水进入的先后顺序而得名,即现在的上洪和下洪。

上下洪的淮河峡谷,又称荆山峡,是淮河著名的三峡之一,也是大禹治淮的三处重点工程。《水经注》说:“荆山左,涂山右,二山对峙,相为一脉。自神禹以桐柏之水泛滥为害,凿山为二以通之,今两崖间凿痕犹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怀远人民发扬大禹治水精神,在涂山脚下安营扎寨,开山炸石,切除了涂山余脉伸入峡口的阻水山体,荆山峡的泄洪能力大大提高,上下洪的洪峰落差得以降低。 “洪口归舟”为古时怀远一景。明代怀远知县经仁恒在诗中写道:“舴艋洪涛一叶舟,回看天际下中流;海翁原是忘机侣,到处无惊狎野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